生成对抗网络

原理思想

生成对抗网络(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, GAN)的基本原理其实非常简单,这里以生成图片为例进行说明。假设我们有两个网络, GG (Generator)和 DD (Discriminator)。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,它们的功能分别是:

  • GG 是一个生成图片的网络,它接收一个随机的噪声 zz ,通过这个噪声生成图片,记做 G(z)G(z)

  • DD 是一个判别网络,判别一张图片是不是“真实的”。它的输入参数是 xxxx 代表一张图片,输出 D(x)D(x) 代表x为真实图片的概率,如果为 11 ,就代表 100%100\% 是真实的图片,而输出为 00 ,就代表不可能是真实的图片。

在训练过程中,生成网络 GG 的目标就是尽量生成真实的图片去欺骗判别网络 DD 。而 DD 的目标就是尽量把 GG 生成的图片和真实的图片分别开来。这样, GGDD 构成了一个动态的“博弈过程”。最后博弈的结果是什么?在最理想的状态下, GG 可以生成足以“以假乱真”的图片 G(z)G(z) 。对于 DD 来说,它难以判定 GG 生成的图片究竟是不是真实的,因此 D(G(z))=0.5D(G(z)) = 0.5 。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成了:我们得到了一个生成式的模型 GG ,它可以用来生成图片。

公式描述

以上只是大致说了一下GAN的核心原理,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呢?这里直接摘录论文里的公式:

简单分析一下这个公式:

  • 整个式子由两项构成。 xx 表示真实图片, zz 表示输入 GG 网络的噪声,而 G(z)G(z) 表示 GG 网络生成的图片。

  • D(x)D(x) 表示 DD 网络判断真实图片是否真实的概率(因为 xx 就是真实的,所以对于 DD 来说,这个值越接近 11 越好)。而 D(G(z))D(G(z)) DD 网络判断 GG 生成的图片的是否真实的概率。

  • GG 的目的:上面提到过, D(G(z))D(G(z)) DD 网络判断 GG 生成的图片是否真实的概率, GG 应该希望自己生成的图片“越接近真实越好”。也就是说, GG 希望 D(G(z))D(G(z)) 尽可能得大,这时 V(D,G)V(D, G) 会变小。因此我们看到式子的最前面的记号是 minG\min\limits_G

  • DD 的目的: DD 的能力越强, D(x)D(x) 应该越大, D(G(x))D(G(x)) 应该越小。这时 V(D,G)V(D, G) 会变大。因此式子对于 DD 来说是求最大 maxD\max\limits_D

下面这幅图片很好地描述了这个过程:

那么如何用随机梯度下降法训练D和G?论文中也给出了算法:

这里红框圈出的部分是我们要额外注意的。第一步我们训练 DDDD 是希望 V(G,D)V(G, D) 越大越好,所以是加上梯度(ascending)。第二步训练 GG 时, V(G,D)V(G, D) 越小越好,所以是减去梯度(descending)。整个训练过程交替进行。

Code实现

Source

Last updated